广告栏  
 
           ——太原绿化力度规模空前 西山生态太原展壮美新姿—— 时间:2014-5-6
     
 
   五月的并州,花团锦簇,绿意盎然。走进西山万亩生态园,山路两旁枝条袅袅的柳树呈现出唐朝诗人贺知章笔下“碧玉妆成一树高,万条垂下绿丝绦”的动人景致。不知情的人们根本不会想到:这里当年竟是“晴天尘土满天飞,雨天污水遍地流”的垃圾山。而像这样垃圾山上建绿洲,废矿址上建景观的生态巨变,正是太原市造林绿化的真实写照。

  绿化力度规模空前

  太原三面环山、一水中分,历史上不仅是九朝古都、商埠重地,而且山青水秀、丛林如海。但是,由于宋代以来约六百年间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,森林资源几乎摧毁殆尽,建国初期,全市森林覆盖率不足1%,生态环境非常恶劣。市林业局总工程师田双保介绍,经过解放后几十年的义务植树,我市生态面貌有了初步改善。特别是“十二五”以来,我市提出建设“蓝天白云之城、青山绿水之城”目标,加快“绿化太原”步伐,打造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。全市造林绿化力度与规模空前。来自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,“十二五”以来的三年,共完成营造林115.02万亩,完成投资90多亿元,其中政府投入30多亿元,仅古交一市,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用于造林绿化就达2亿元。这是太原造林绿化史上规模最大、投入资金最多、公众参与最广、社会效益最优的时期,全市生态环境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

  “一年完成三年新造林任务。”从2011年起,我市连续三年每年营造林在40万亩左右,一年所造林相当于以前三年的造林任务。持续大投入、高强度的造林绿化,将我市的森林覆盖率推高到20.76%,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个多百分点,成为全省绿化面积增量最大的城市之一;城市绿化覆盖率39.07%,绿地率34.18%,人均公园绿地10.66平方米,成功进入“国家园林城市”行列。

  造林科技“保驾护航”

  东西山一直是我市造林绿化的主战场,近年来我市的生态巨变,也源于“在难度较大的东西山绿化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。”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
  绵延百里、抬头可见的东西两山,曾是我市的生态屏障,又是文化底蕴深厚、文化遗存集中的地区,但多年的过度开发,尤其是高密度的煤炭开采,严重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。这里一度煤矿采空区、储煤场、小煤窑、小石灰厂、小窝棚遍布,植被损毁严重,生态建设立地条件之恶劣,在全省也属罕见。

  要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植树造林,建设者们首先要治理历史欠账——山体破损面。“非常费劲,我们几乎是把陡峭的山头削了个角,让它形成梯田状,然后将石灰窑填上土,挖下坑,栽上树……”为了啃下东西山这两块硬骨头,我市深度推广造林科技,在采煤沉陷区采取地膜铺底防渗、客土回填踏实、片石双层覆盖等技术种植苗木、蓄水抗旱;在植被破坏严重的直立坡面,应用挂网喷播造林、挖洞植苗造林、植草袋造林等技术,硬是把树苗栽上高崖。为了确保树木成活早日成林,全市坚持“树栽到哪里,道路和输水管线就建到哪里”,在西山晋峰森林公园建设中,施工者引入80公里全覆盖自动微灌系统,确保树木成活;在长风城郊森林公园,建设者采用三七灰土碾轧和先进的土工布防渗技术,顺山势地形积聚雨水,将昔日的粉煤灰沉淀池变成8个景观湖。

  打造“两山”绿色屏障

 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透露,近年来,我市以西山综合整治作为引领,大手笔进行生态建设,大面积恢复东西山生态,大精品打造现代林业,点线面综合植绿造景,根据不同的地理结构与人文资源,相继规划了29个各具特色的主题森林公园。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手段,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国有、民营企业参与环城城郊森林公园建设,先后投资50多亿元,基本实现了东西山绿化全覆盖的目标。

  目前,规划在建的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共完成造林18万亩。总长118公里的西山旅游及防火通道全线贯通,串起了各个城郊森林公园和37处国家、省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辐射100余处观光景点。同时,我市比照西山修复模式,抓好东山生态修复,东山林网初具规模,一批生态公园、园林村、生态村初步建成。

  如今,环抱太原市区的东西两山,已初步形成了“道路成网、森林组团、精品成片”的格局,沿着旅游通道,连片的绿色映入眼帘,从矮小的花灌木到中小乔木和常绿树,再到高大的杨柳树、松柏树,种类多样、层次分明,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兼具。区域内呈现出草木葱茏、绿意盎然的景象。

  东西山绿起来,太原城更美丽。林业部门表示,截至去年,西山数十万亩荒山披上绿装,建成北起尖草坪崛山、南至晋源区柳子沟,面积23.4万亩的西山城郊森林公园,并与蒙山景区无缝对接,形成绵延上百公里的绿色山峦;东山生态建设各项投入累计近8亿元,新造林6.2万亩,种植各类苗木605万株,基本形成省城东部绵延106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。